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木兰溪水波光潋滟,千年荔林掩映生姿。在福建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北大村正悄然书写一段从环境杂乱到生态宜居的蜕变故事。过去村庄布局无序、人居环境落后,如今却已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样板。这条以生态治理筑基、文旅融合赋能、文化传承铸魂的创新发展之路,不仅重塑了乡村风貌,也为探索具有福建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北大村的蝶变始于对木兰溪流域二十多年的生态坚守。通过系统实施河道治理、畜禽圈舍整治、坟墓迁移、污水全处理等工程,累计拆除1.2万平方米污染建筑,迁移800多座坟墓,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昔日的生态痛点蜕变为“水清、岸绿、景美”的“荔林水乡”,1500余棵百年古荔枝树构成的生态绿心,成为驱动乡村振兴最宝贵资源。
在生态治理基础上,北大村创新探索“资源整合+品牌塑造+村民共富”的整村运营模式,与专业文旅企业合作,打造多元业态融合的“城市微度假目的地”。水上巴士穿梭荔林溪涧,露营营地点缀山水之间,皮划艇、亲子研学、茶室等业态相继落地。村集体收入从年均10—20万元跃升至50—6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人流集聚带动摆摊经营、房产租赁、餐饮消费复苏,生态效益切实转化为经济效益。
文化传承为北大村发展注入灵魂。村里深挖“状元文化”“荔枝文化”底蕴,巧妙利用村名与著名学府的关联,唱响“穿越北大上北大”口号。建设状元碑、院士墙,展示莆田历史上21位状元和当代15位院士的风采;依托蔡襄《荔枝谱》文化遗产,打造荔枝文化走廊;创新开发“荔枝线香”等文创产品,让文化可触可感。明代古桥、百年老宅等历史遗迹得到精心保护,传统村落成为“活态博物馆”。
机制创新是北大村成功的重要保障。依托北洋荔林水乡片区党委统筹协调,北大村成功实现区域资源保护、文脉传承和产业规划联动发展。这种跨村联建模式有效避免同质竞争,放大整体效益,形成“水脉带动文脉,文脉赋能产业”的良性循环。片区党委通过打造文化礼堂、艺文新空间等公共设施,加强文旅IP策划,吸引游客10余万人次。
随着文旅产业发展,村民不仅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更在参与中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维护,村民自发注重村容村貌,文明乡风蔚然成风。这种“共建共治共享”模式,让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最终实现集体与村民双增收,传统村落蝶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足”的乡村振兴样板。
共同富裕的壮丽画卷,既需绿水青山的生态基底,也要产业兴旺的活力源泉,更离不开文化传承的灵魂所系。这条“绿色打底、文化着色、产业生金”的发展路径,昭示着古老村落振兴的普遍规律——只要找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挖掘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结合点,把握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契合点,就能让木兰溪畔的这片绿意盎然之地持续焕发新活力,在城乡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中,让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