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学习强国:木兰溪治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与时代启示

来源:学习强国 发布时间:2025-07-02 16:22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这一思想指引下,福建莆田对木兰溪的综合治理成为全国小流域系统治理的典范。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木兰溪综合治理概论》一书,以宏大的理论视野与鲜活的实践叙事,全景式展现了木兰溪综合治理情况,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范式。

  一、思想灯塔照亮治理实践:木兰溪治理的理论根基与创新

  《木兰溪综合治理概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纲”,将木兰溪治理置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的双重坐标系中展开论述。书中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推动木兰溪治理的实践脉络——从1999年提出“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治理理念,到2014年确立“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再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落地,并通过六大维度的思想诠释,清晰勾勒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地方治理中的萌芽、成长与升华过程。

  一是和谐共生的自然观:通过裁弯取直工程与生态湿地修复的有机结合,书中揭示木兰溪治理如何打破“人水对立”旧模式,构建“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廊道,实现防洪安全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二是绿色发展的价值观:以木兰溪两岸从工业污染源向生态经济带的转型为例,论证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实现路径,展现生态优势如何成为产业升级、城市更新的核心驱动力。三是生态惠民的民生观:聚焦防洪工程建设前后莆田市洪涝灾害损失数据对比,以及沿岸居民从“忧水”到“亲水”的生活变迁,阐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深刻内涵。四是系统治理的整体观:剖析从单一堤防建设到“防洪、治涝、生态、景观、文化”五位一体治理体系的构建过程,凸显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综合治理智慧。五是严密法治的保障观:梳理《莆田市木兰溪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出台历程,展现“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路径。六是全球治理的共赢观:通过国际水利专家对木兰溪治理模式的高度评价,揭示中国方案对全球流域治理的启示价值,彰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

  这种“理论框架+实践案例”的阐释模式,既避免了纯学术论述的抽象性,又突破了经验总结的局限性,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生动案例。

  二、流域治理的莆田智慧:从木兰溪样本到生态文明建设方法论

  木兰溪治理的意义远超地域性治理经验,它在长期的治理实践中已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方法论,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书中通过“历史维度—现实路径—未来展望”的立体叙事来深刻揭示其核心经验。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导向。木兰溪治理始终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治理前,下游平原地区因水患问题年均受灾人口众多;治理后,建成的高标准防洪堤有效保护了大量耕地和人口,实现了从“水患之痛”到“水兴之福”的巨大转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充分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的论断。

  二是创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路径。在工程技术层面,采用“软硬性护岸结合”“生态护坡”等技术,在提升防洪能力的同时,保留了河流的自然形态,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在制度模式层面,建立“河长+检察长+警长”协同机制,推行生态补偿与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为生态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文化价值层面,挖掘历史典故,打造文化载体,将治水史转化为培育生态价值观的教材,增强了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三是构建“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治理后的木兰溪流域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通过“生态+”模式,培育了文旅、健康等生态产业,形成了以绿色食品、工艺美术、电子信息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可以实现螺旋上升的正反馈。

  三、从实践探索到思想传播: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鲜活教材

  作为高校智库研究成果,《木兰溪综合治理概论》兼具学术深度与教育功能。书中创新设置“治理故事”“数据图表”“政策链接”等板块,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的育人资源。一是历史纵深育人,梳理唐代以来12次重大治水事件,展现中华民族“道法自然”的治理智慧,增强读者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认同。二是案例教学育人,以“宁海闸生态修复工程”“荔林水乡保护”等典型案例,直观呈现“问题诊断—方案设计—协同实施—成效评估”的治理闭环,培养系统思维。三是价值引领育人,通过记录治水中党员干部“顶风冒雨查险段”“挨家挨户做动员”的细节,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背后的人民性与实践性,为思政课堂提供“行走的教材”。

  四、时代价值与未来展望:从“木兰溪经验”到美丽中国建设

  木兰溪治理的成功,本质上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在基层治理中的生动彰显。这部著作的出版恰逢其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它为破解“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与生态环境保护”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中国答案——既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发展,也不是脱离现实的“生态乌托邦”,而是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动态平衡。

  当前,全球仍有60%的城市面临内涝威胁,30亿人口生活在水资源紧张地区。木兰溪治理所蕴含的“人水和谐”理念、系统治理方法、多元共治模式,正在通过“一带一路”生态合作机制走向世界。正如书中所言,这条全长105公里的河流,已成为观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微缩景观”,其治理逻辑正在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延伸拓展。

  从木兰溪到全中国,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木兰溪综合治理概论》的出版,不仅是对一段治理历程的学术总结,更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动员——它提醒我们:守护绿水青山,既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人民的承诺、对未来的担当。在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多这样扎根实践、闪耀思想光芒的“中国范本”,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东方智慧。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