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2024年,是太湖治理浓墨重彩的一年,太湖流域管理局在水利部的坚强领导下,始终服务国家大局,不断寻找破解流域复杂水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开展以人为本、全心为民的治水实践,奋力推动太湖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
2024年,太湖局迎来建局40周年纪念。回顾40年治水史,太湖水利人坚守初心、励精图治,前赴后继、辛勤耕耘,守安澜、引甘霖、护碧水,开辟了一条从人水相争向人水和谐转变,从除害兴利向建设幸福河湖、全面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成功道路,在太湖流域水利改革发展画卷上绘就了一幅幅激昂澎湃、气势恢宏的壮阔图景,让太湖这颗璀璨明珠在祖国大地更加熠熠生辉。
2024年,太湖局着力发挥流域治理管理主力军作用,通过多目标统筹调度,有效应对了太湖2次编号洪水和多次台风强降雨袭击,首次启用新安江流域防洪联防联控机制,协助做好新安江水库防洪调度,科学实施引江济太调水,有力保障了流域防洪和供水安全;依托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高位推进跨界水体共保联治,首次完成长三角示范区重点跨界河湖健康评价,水利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效明显;太湖流域防洪规划修编成果通过水利部审查,治太剩余工程建设全力推进,重点规划编制和重大工程建设均取得新进展……太湖水利人用智慧和汗水,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的奋进答卷。
支撑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太湖流域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域内经济发达、开放程度高、创新能力强,具备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太湖局持续加强流域治理管理,积极服务流域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战略实施。
2024年太湖局聚焦支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结出累累硕果:首次完成东太湖、太浦河、淀山湖(含元荡)等长三角示范区重点跨界河湖健康评价,重点跨界河湖健康状况的评价更系统、更科学;协调指导地方加快实施水乡客厅蓝环工程等长三角示范区重大工程建设;联合印发长三角示范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评价技术指南,编制完成长三角示范区内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指南;开展长三角示范区一致性用水定额、长三角示范区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和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管理一致性研究;探索水利领域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印发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安全保障规划实施监督管理工作方案,推动长三角首个水利统一标准《数字水利河道空间信息监测技术规范》履行立项手续,开展长三角区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管理与保护规范研究。
捏指成拳,凝聚合力。太湖局深入开展跨界水体共保联治,召开太湖流域片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全体会议,部署开展为期3年的跨界水体共保联治专项行动,对太湖、大运河、长三角示范区、新安江等重要跨界水体进行共保联治全面提升;推动完成太湖、淀山湖、新安江水库“一湖一策”联合修编;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太湖流域片幸福河湖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统筹加快幸福河湖建设;开展省际边界地区水葫芦联合整治,为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营造了优美水生态环境。
如今,走在太浦河畔,景色美不胜收。日落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河面上,泛起点点金光。一群群水鸟在水面上嬉戏,或飞翔,或栖息,或“引吭高歌”,或“低语呢喃”。2024年,太湖局推动落实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利重点任务成效显著,全年太湖主要水质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和总氮浓度为2007年以来同期较低水平。
有力保障流域“四水”安全
2024年,太湖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强化“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支撑,加强流域统一调度,成功防御了太湖2次编号洪水、多次台风登陆流域片带来的强降雨,以及东南诸河闽江、钱塘江发生的超警洪水,同时确保了太湖和太浦河下游水源地供水安全。
2024年入梅当日启动主汛期工作机制,累计会商152次;全年启动应急响应8次,共50天;汛期每日与气象部门开展会商,滚动开展太湖、河网水位预报225期;向有关省市发出做好强降雨及台风防范工作通知21次,向重点区域发出洪水防御工作提示5次;将预演作为工程调度的前置环节,开展工程调度预演近100期……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太湖局防汛战线上的职工们的默默付出与坚守。
2024年9月,第13号台风“贝碧嘉”在上海浦东临港登陆。“贝碧嘉”台风形成期间正值中秋假期,太湖局防汛相关人员全员到岗到位、取消休假、坚守阵地,守护流域河湖安澜。台风强降雨来临前,太湖局调度流域骨干工程全力排水,预降太湖水位,提前指导环湖城市做好太湖风浪防范工作。台风影响期间,充分发挥太湖调蓄作用,及时压减太浦河、望虞河排水力度,为下游排涝创造条件。区域汛情缓解后,持续加大流域骨干工程排水力度,最大程度减少太湖高水位持续时间,守护流域安澜。
太湖局积极统筹,流域“四水”(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安全得到全力保障。2次实施望虞河引江济太调水,实施1次新孟河引江济太调水,累计引长江水入流域11亿立方米、入太湖3亿立方米,有效补充流域优质水资源。精细调度太浦河闸泵供水,8次启用太浦河泵站供水,累计向下游供水超11亿立方米,太浦河干流连续9年未发生锑浓度异常情况。
流域治理管理迈上新台阶
2024年,太湖局会同江苏、浙江、上海等省(直辖市)水利(水务)部门协同发力,推进流域水利各项重点工作全面开花。
集中力量推进流域重点水利规划编制。太湖流域防洪规划修编成果通过水利部审查,编制完成太湖流域片“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思路报告、太湖流域(片)水土保持规划等,制定印发太湖流域区域水利规划合规性审核管理试行办法;经国务院同意,水利部于2024年1月批复太湖流域重要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太湖局全力做好规划宣贯工作,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指导。
全力推进治太剩余工程建设。太湖局强化流域层面统筹协调,定期调度会商,督促地方和设计部门加快前期工作。太浦河后续(一期)工程可研报告已经水规总院审查;望虞河拓浚工程可研报告近期将上报水利部;吴淞江(江苏段)整治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吴淞江工程(上海段)新川沙河段、苏州河西闸、罗蕰河北段等进展顺利。浙江镜岭水库如期开工建设,福建上白石水利枢纽可研报告已上报待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
数字孪生太湖建设取得新进展。太湖局持续完善多目标统筹“四预”一体化系统,积极推进“三道防线”建设,完善流域水文、水动力学模型。采用“边建设、边应用、边完善”的工作思路,构建并不断完善集水量、水质、淹涝、蓝藻、湖流等多模型耦合的模型群;持续迭代优化数字孪生太浦河和太浦闸建设成果,数字孪生太浦河先行先试建设项目入选水利部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十大样板。
水资源刚性约束取得新成效。太湖局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联合上海市水务局、虹口区教育局共同签署高质量共建节水型学校框架协议,探索高质量节水型学校建设;完成上海、浙江、福建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的工业服务业单位计划用水管理覆盖工作复核。推动水资源刚性约束走深走实,会同流域片五省(直辖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全方位提高生态流量保障水平;实现流域片跨省江河流域水资源调度全覆盖,完善新安江流域水资源调度协商协作机制“一个调度方案、一个协作机制、一个信息平台、一个‘四预’模型”的工作模式。
流域治理管理效能迈上新台阶。太湖局持续加强流域治理管理法治保障、科研攻关、水土保持、农村水利水电、安全生产等工作。深化法治机关建设,开展《太湖流域管理条例》修订立法前期研究;深入开展执法监管,及时发现并组织查处违法建设案件;加强水利科技创新,加大太湖流域水治理重点实验室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力度;推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动流域片五省(直辖市)建立健全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编制完成太湖流域片部管生产建设项目分类精准监管手册,实现流域片42个在建部批项目“互联网﹢监管”全覆盖检查。
向高质量发展阔步前行
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2024年太湖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治水论述摘编》,不折不扣做好巡视整改工作,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了新阶段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
迈入2025年,新征程迎来新的起点。太湖局干部职工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水利部党组工作部署,锚定推动太湖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流域水安全的目标,着力提升流域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扎实抓好治太剩余工程建设、“四预”能力提升、蓝藻水华防控、水工程统一联合调度等水安全重点工作,努力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太湖局局长朱威强调,全局干部职工要坚持问题导向,坚定不移强化流域“四个统一”。围绕在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太湖局将补短板、锻长板、固底板,进一步完善流域规划体系,强化区域水利规划合规性审核,加强流域重要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等重点规划宣贯和落实;坚决推动区域治理服从流域统筹治理,加快推进治太剩余工程建设,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全面落实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利任务;高质量建设数字孪生太湖,科学实施多目标统筹调度,加强流域水利工程联合调度;抓实流域病险水库水闸、堤防险工险段等关键部位安全度汛监管,持续抓好水资源刚性约束、河湖管理及河湖长制、水土保持、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各项重点工作。
太湖局将持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突出做好法治机关建设,继续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安全生产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和责任机制落地见效,为太湖局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使命呼唤担当,拼搏铸就辉煌。太湖局将按照水利部党组工作部署,在新的一年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赓续前行、奋楫争先,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安全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