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福建日报:长汀:“山田”共治,灌区成粮仓

来源:福建日报 发布时间:2025-01-09 15:18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冬日,走进长汀县河策灌区河田镇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放眼望去,绿油油的水稻整齐地立在田间,生机勃勃。谁能想到,这里多年前曾是另一幅景象:土壤贫瘠、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作物难以成活。当地群众曾这样说:“长汀哪里苦,河田加策武。”

  河策灌区位于原中央苏区长汀县河田镇、策武镇,设计灌溉面积6.37万亩,是我省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被称为“红色荒漠”。从水土流失区到生态绿色“聚宝盆”,一场聚焦生态治理修复和灌区节水改造协同发力,实现节水与增效同频、绿色与发展共振的“双向奔赴”在这里发生。

  “河策灌区骨干渠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受限当时的资金技术条件,渠段多为土渠,抗渗能力低下。渠道缺水导致村民胡乱打井、随意取水,有的村民为了生计选择开山砍树、毁林造田,这也加剧了水土流失。”长汀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丘荣水介绍说。

  如何破解灌区水土保持难题?龙岩市当地各级水利部门交出一份“山田”共治的答卷。在田间,建水网、补短板。龙岩市水利局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2602万元,历时三年,对河策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现代化节水改造。

  节水改造,要从源头延伸到田头。当地统筹推进灌区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建设。一方面,完成引水坝修复改造11座,实施引水渠防渗加固16条共18.05km和灌排渠改造6条5.47km,改善灌溉面积2.03万亩,打通农田灌溉“主动脉”;另一方面,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等项目,新建、提升高标准农田3.74万亩,疏通田间用水“毛细血管”。

  在山间,广植林、筑屏障。封山育林、改良植被、水源涵养,一幅绿满汀江的生态奇迹在这里徐徐铺展。截至目前,长汀县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面积323.4万亩,森林蓄积量提高到2179.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55%,灌区生态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山田”共治的有序推进,河策灌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屏障愈加牢固。据了解,长汀县水土保持率提升至93.5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原来的0.50提升至0.63,粮食产量超4.1万吨,从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如今的“万亩粮仓”。

  河策灌区实现节水、社会和生态效益“多赢”的背后,是龙岩市各级水利部门高质量推动灌区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龙岩市水利局先后对25处中型灌区开展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投资3.05亿元,改善42.5万亩灌溉面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910.7万公斤,粮食生产、防灾减灾水平显著增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