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开栏语:“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广阔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一以贯之强化河湖长制,积极投身河湖治理保护事业,“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如今,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我国江河湖泊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本报今日起开设《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栏目,聚焦河湖环境之变、生态之变、发展之变、百姓感受之变,刊发一批地方河湖治理经验,展现各地系统治水成效。敬请关注。
九十九湾经过整治,清水复涌,活力再现——
湾湾挹翠绕漳州
鱼翔浅底、白鹭蹁跹,人们在河边散步休闲、品茗论道——这是现在人水和谐、活力涌现的九十九湾。
很难想到,二三十年前,因城市快速发展、人口高速增长和粗放的发展模式,这里也曾河道淤积、杂草丛生,河水污染、发黑发臭。
从黑臭河到碧水绕城的风景线,九十九湾华丽蝶变的背后是福建省漳州市聚力治水的创新实践。
系统施治复清流
九十九湾贯穿漳州市中心城区龙文区,蜿蜒流过几十个村庄、社区,最终注入九龙江西溪,是串联城乡的内河,也曾是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见证漳州的航运与经贸发展,成就城市的兴旺与繁华。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九十九湾逐渐成了群众绕行的黑臭河。
系统治污成为治理九十九湾的首要任务。作为九十九湾流经的重要城区,2014年以来,龙文区投资3.12亿元,对其进行系统施治,其中,投资8900余万元,完成九十九湾主河道17.5千米及主要支流17.2公里的河道清淤。
河流的污染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龙文区瞄准岸上问题,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5.2千米污水管网,并督促20多家企业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或升级改造,实现了工业集中区废水全部纳入市政污水管网。
在河道清淤、截污纳管的基础上,龙文区拆除河道违建,建成两岸生态绿道20千米、生态景观护岸20千米,构建滨水立体水生态长廊,打造人与动物共栖的滨水绿脉。龙文区还综合实施浦口支渠生态补水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等工程,“以鱼净水、以鱼养水、以鱼保水”,持续提升水域自净能力,多措并举实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2022年,九十九湾成功入选水利部首批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成为福建省唯一入选的河湖。漳州市制定实施方案,投资2.02亿元,在强化防洪排涝薄弱环节、改善水环境质量、保护修复水生态环境、彰显水文化提升水景观、提升河湖管护能力、助力流域发展等方面,实施20多个项目,全力构建“一脉筑廊、两溪互连、八片互通、多点闪耀”的特色空间格局。2023年,项目顺利通过水利部组织的建设成效评估。
河流变清了,周围群众的人居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河流整治后,龙文区人口从15万增加到30万,翻了一番。”龙文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说。九十九湾沿岸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全力打造幸福河
漫步九十九湾河畔,看清溪绕城,鸟儿翩飞,到河边茶馆里细品一杯清茶,尽享生活之美。“水清了,空气好了,环境也变好了!”生活在九十九湾畔的62岁居民黄信和说。九十九湾的美丽蝶变给漳州市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在此基础上,如何维护良好的水环境?如何进一步发挥河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幸福河湖建设真正造福人民?
漳州市以长效长治为目标,积极创新河湖管护模式。相关部门开发“河掌云”巡河App(应用程序),各级河长可随时调阅和查询河湖水量、水质、水生态和水域面积变化情况、岸线开发利用情况、河道采砂管理情况等水利管理数据,实现“一屏管水”。同时,当地还建立起“一般问题马上办、严重问题派单办、重大问题会商办”的工作机制,确保河湖管护全闭环。
数字赋能助力九十九湾河湖管护提质增效。当地聚力打造数字孪生九十九湾连通水系平台,汇集水位、雨量、流量监测和视频监控等数据资源231处,对水利工程调度情况进行智能模拟和前瞻预演,辅助确定最优的防洪和水资源调度预案决策,还能及时将调度指令及汛情信息通知到责任人,为具体的业务管理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
河水悠悠,流淌千年故事。九十九湾流经多个古村,沿途有不少历史遗迹。在这里,朱熹、陈淳等名人,为水乡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桥头村的长桥修建于清代,流冈村的石梁桥——流冈长桥,始建于明初甚至更早,至今仍留有两段古残桥和3个桥墩。”龙文区水利局工作人员说。这些遗迹见证了历史,诉说着九十九湾人水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目前,工作人员已经建立九十九湾水利遗产名录库和数据库并完成遗产入库工作。九十九湾河源文化档案集,也将在新建的幸福河湖展示馆集中展示。
九十九湾还是当地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实践的重要阵地。按照“文化传承、旅游休闲、特色商业”规划要求,龙文区投资数十亿元,在闽南传统文化、漳州特色小吃、非遗产品展示、休闲民宿等领域发力,打造“九十九湾生态文旅产业带”。沿岸建设的“闽南水乡”滨水商业示范区,已吸引近百家企业入驻。当地还建设南酒楼茶馆展现品茗文化,着力加强了对龙舟、武术、剪纸、木偶戏等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举行一系列的民俗活动,成功打造出集游览、购物、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九十九湾旅游休闲街区。
一河碧水绕城流,湾湾挹翠福满城。九十九湾将承载着漳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继续书写人水和谐共生的幸福故事。
见证者说
福建漳州市湘桥村村民 黄行湘:我们家族祖辈都在九十九湾旁读书,老一辈的人喝这儿的水长大。记忆中,20世纪70年代起,城里的人越来越多,这条河一度河道淤积、水污染严重。近年来,经过政府部门的治理,九十九湾逐渐恢复了碧波荡漾的模样。
浙江绍兴市深化治水兴水,建设“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
浙东运河荡碧波
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最南端的一部分,这里通江达海,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专门来到位于绍兴的浙东运河文化园,叮嘱浙江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系统治水,让运河更有颜值
近年来,绍兴市高位推动浙东运河的治理和保护。绍兴市越城区压实各级河湖长责任,确保河湖长制有效落实。2024年,越城区发布区级总河长令,召开河湖长制联席会议,强化部门联动,推动重点任务落实。各级河湖长守河担责,及时发现并督促问题整改,累计巡河4万余次,问题整改率达100%,成功化解了浙东运河等跨界河道的治理难题。
科技的广泛运用是越城区河湖治理保护的一大亮点。以浙江省首个无人机全域自动巡河系统、高位高空鹰眼监控系统为基础,越城区打造多跨协同的“鉴水河长”模式,有效保障河湖健康,提升了河湖管理能力。
“这些长得像韭菜的水草叫苦草,我们去年种植在河道里,可以净化水质。”越城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工作人员俞江介绍,越城区精准实施“一河一策”治理措施,修复、整治河湖生态环境,建设约810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取得显著成效。全区37个县控及以上断面Ⅰ~Ⅲ类水比例稳定在100%。
挖掘文化,让运河更具气质
开门见河,推窗赏月,是运河人家寻常的生活剪影。
“河面上漂浮的树叶有点多,要及时清理。”西小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周丽丽挂上电话几分钟后,河上驶过两艘乌篷船开展打捞作业。
西小河是浙东运河的一部分。“巡河是我每天的必修课。西小河被分为8段,由居民分段管理。西小河10个大的公共河埠头由10个共建单位认领,在职党员和社区居民共同守护河流。”西小河是绍兴市第一批试行河长制的河道,作为西小河的第三任村级河长,“组织居民日常护河”写进了周丽丽的工作簿。
周丽丽介绍,近年来,通过采取河道清淤、雨污分流改造、微生物修复、组建护河志愿队等措施,西小河越来越清澈。西小路社区注重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西小河沿岸既有阳明故居、谢公桥、刘宗周故居等文化遗迹,又有茶室小店、小卖部这些便民小店,木门青瓦,弄堂错落,保留老街原貌与方便百姓生活二者兼顾,也展现出西小河独特的风韵。
河流与城市共同变迁,彼此见证。
“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东浦是绍兴黄酒的发祥地。黄酒小镇河网纵横交错,民居依水而建,古桥千姿百态,乌黑发亮的酒坛整齐地摆放在水岸边。
“水是做老酒的灵魂,其他地方的水出不来我们这老酒的味道。”东浦街道黄酒小镇社区第一书记祝爱凤介绍,为保护运河水环境,酒工厂搬迁,运河旁保留了酒作坊,向游客展示传统黄酒酿造工艺。
近年来,越城区采取多种举措持续修复河道生态环境,实现黄酒小镇“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新图景。黄酒特色产业、研学游、宋韵婚礼……浙东运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越城区顺势推出了一项延续至2030年的大计划——总投资390亿元,打造“河城共生”新画卷。黄酒小镇至浙东运河博物馆的定制公交线路串联起两大热门地标,黄酒小镇还将与浙东运河文化园、迎恩门风情水街等节点串珠成链,让游客一路感受运河水乡的气韵。
“水更清了,游客的体验更好,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做!”返乡创业的青年章森彪汲取水乡灵感,在仓桥直街开了一家“市隐”咖啡馆。白墙黛瓦、青石板道、小桥流水、围炉煮茶,在运河古道的微风中,越来越多的青年创客将各具特色的茶馆、咖啡店运营成游客的打卡点。
千百年来,浙东运河以水为曲、揖橹作歌,滋养着绍兴这座小城。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在绍兴交融,治水兴水让浙东运河从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迈向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
见证者说
浙江绍兴市越城区西小路社区主任、村级河长 周丽丽:西小河全长833米。我是西小河的第三任村级河长,每天都来巡河。我们这条老街原住民比较多,随着文商旅的融合,商家店铺也越来越多,我在巡河的过程中会向他们宣传,禁止偷排污水。如果发现河流存在问题,我会第一时间上报。我们这条河上有两艘船,专门打捞漂浮物。经过近年来的一系列整治,西小河重回清澈。社区居民成立护河志愿队,实行分段管理,共同守护好西小河碧波清流。我着力推动水岸提升工程,既要为商业发展提供便利,也要为居民亲水留足空间,还要传承和发展西小河的文化,让河流美景留住更多游客。
湖北咸宁市通过系统治理让淦河换新颜——
一河风光美 两岸桂花香
淦河系长江中游南岸支流金水上游的主干,发源于大幕山南麓,蜿蜒曲折地流经湖北省咸宁市城区,最终汇入斧头湖,是咸宁人民的母亲河。
过去,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量生活和工业污水直排入河,严重破坏了淦河水生态系统,改变迫在眉睫。
近年来,咸宁市以河湖长制为抓手,通过推进水环境整治、水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等工程,不仅恢复了淦河的生态功能,还打造出一个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淦水绕咸宁,美景似画卷,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河长牵头强化系统治理
咸宁市研究制定淦河保护条例,组建了淦河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各级河长加强对淦河各河段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对跨行政区域的河段明晰管理责任,协调上下游、左右岸联防联控。
淦河48位河长坚持问题导向,用脚步丈量淦河,积极巡河,为淦河把脉诊断,寻求长效治理良方,推动全域治水,促进淦河保护与城市发展。
咸宁市在深化“河湖长﹢警长”“河湖长﹢检察长”协作的同时,不断凝聚社会合力,将保护淦河的理念根植于百姓心中。咸宁市河长办组织环保公益活动、河流保护论坛、“净滩行动”等一系列护河活动,让群众在共建共享中,增强保护淦河的责任感和获得感。如今,越来越多的“民间河长”、志愿者参与到“关爱山川河流·助力河湖复苏”活动中,定期开展垃圾清理、巡河护河、水质监测等行动,为保护淦河贡献力量。
淦河两岸丹桂飘香
咸宁市咸安区中心的淦河两岸,整齐地种着桂花树。每到金秋时节,桂香飘满城。
咸安区居民邹大爷和他的乐队经常在淦河边排练,他说:“风景好,心情好。从前这里(水)环境不好,我们不爱来。现在河变清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来。”
咸安区一河两岸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是当地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对提升流域防洪能力、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咸安区水利和湖泊局工作人员介绍,提高淦河防洪标准,改善沿线生态环境,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目标是让淦河两岸水环境持续向好。
工程实施后,淦河防洪能力由不足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工程治理河道总长8.91公里,锚定“碧脉融城、幸福淦河、山水香城”的目标,打造“一带三段六节点”(1条滨水绿廊、3段特色水岸、6大景观节点),营造多样化的活动空间,构建丰富的植物群落,塑造城市文化氛围,带动滨水空间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空间转型升级。
小桥流水映照幸福生活
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桥,连通淦河两岸。
淦河上的刘家桥是一座有历史的桥。它位于咸安区桂花镇刘家桥村,始建于明代崇祯三年,重建于清朝道光十二年。如今的刘家桥两岸,游客络绎不绝,还吸引了不少商户。
“这里很出片,我随手一拍就很好看。”来自湖南的游客程女士说。看到有人在河面划竹排,她立刻举起手机拍照。
近年来,咸宁市对淦河沿线古村落、古树群、古民居、古建筑等加强保护利用,深度挖掘桂花文化、嫦娥文化、祭月文化、红色文化。依托良好的水生态,大力发展园林旅游、桂花观赏、文化创意等产业,对刘家桥古民居群落等进行修缮保护,做好“红、绿”两篇旅游文章,助力城市发展。
咸宁市锚定“十百千”,建设10个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基地,打造100家特色美食示范店,培养1000名乡村旅游人才,编制淦河流域空间发展规划,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河。休闲、文化、民宿、美食……一条由淦河串起的产业链条,正逐渐形成。
碧波绿水穿城过,百里画廊尽风光。如今的淦河呈现着日新月异的面貌,提升着咸宁的城市形象,滋润着百姓的幸福日子。咸宁市水利和湖泊局负责人说:“我们将以幸福河湖建设为重点,持续做好淦河的治理、保护和利用,让幸福淦河映照出咸宁人民的美好生活。”
见证者说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学生 王雨菲:作为一名湖北咸宁人,我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带着对脚下土地的眷念,以大学生记者的身份再次回到故乡,重新感受淦河这条淌进咸宁人血脉的河流。如今的淦河,经过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谱写出一首绿色与繁荣的诗章。河长制工作稳步推进,河长定期巡河,用一个个脚印描摹出了淦河蜕变的时代画卷。淦河是我们与故乡之间绵长的情感纽带,也感召着青年一代积极投身家乡建设,把家乡建设得更加富强、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