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2024年8月15日是我国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广袤的神州大地上,江河逶迤,千湖竞秀。立足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开展“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专项行动,加强河湖保护,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水生态环境保护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
——编者
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在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回信中说,得知十年来越来越多库区群众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用心用情守护一库碧水,库区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环境更美了,我很欣慰。
位于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长年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水质。近日监测发现“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再现丹江口水库,见证“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黑河、塔里木河等内陆河流从断流到重焕生机,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指示物种胡杨林面积实现恢复性增加。
碧波荡漾、白鹭翱翔,福建厦门的筼筜湖从曾经的“臭水湖”已变为绿意盎然的“城市会客厅”,演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篇章。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聚焦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江河浩荡,长风万里。如今的中国,水生态环境正在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锦绣河山生机勃发。
运用制度力量,守护绿水青山
“老百姓的幸福感来自哪里?就来自良好的生活环境。”环境就是民生,绿水青山就是美丽,碧水长流也是幸福。
西苕溪流经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长兴县和吴兴区,是湖州市的母亲河,也是太湖的重要水源涵养地。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西苕溪成为污染排放的集中地,遭遇“水质危机”,水质一度恶化为劣Ⅴ类。湖州市建立以河长制为核心的治水长效机制和责任体系,“关、停、治、转”污染企业,打出治水“组合拳”,推进西苕溪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如今,西苕溪国控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重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美景,河边滩涂变成“金沙滩”,成为网红打卡地。
“有人说,河长就是捡捡垃圾。当了河长后才知道,河长水下岸上都要管。”西苕溪村级河长、安吉县康山村党委书记陈磊表示,生态好了,村民们也达成了共识,“河小青”、志愿者纷纷加入守护碧水的队伍。
西苕溪的治理与保护成效,是河湖长制推行以来河湖面貌焕然一新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河长制、湖长制相继全面建立,不断完善创新,并且建立了河湖长动态调整和责任递补机制。全国31个省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省级河湖长,省市县乡村五级120万名河湖长上岗履职,共同组成河湖治理与保护的中坚力量,守护着4.5万条河流、2800多个湖泊。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
水利部指导督促各地进一步压实河湖长制责任,围绕水源地保护、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等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大江大河及重要湖泊水质提升,长江干流、黄河干流全线达到Ⅱ类水质。
各地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常态化规范化。2023年,水利部门盯紧大江大河大湖和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依托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共清理整治“四乱”问题1.73万个,拆除违法违规建筑物1998万平方米,清理垃圾2274万吨,打击非法采砂船2000余艘。
从党政主导到社会共治,从各管一摊到部门协作,从一河一湖到全域建设,各地各部门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实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河湖长﹢警长﹢检察长”等多部门合作机制、跨界河湖联防联控机制、省际沟通联动机制等,河湖长制建立起保障有力、行而有效的制度体系,以“制”促“治”呈现碧波万顷的大河美景,河湖治理走出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系统治理的新路径。
复苏河湖生态,厚植绿色底色
“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在湖南岳阳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23年以来,水利部持续推动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实施,争取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用于开展干流综合治理、支流系统治理和消落区保留保护等,沿江省份治污增绿、修复岸线、落实“十年禁渔”,中华民族母亲河展现碧水东流新图景。
前不久,在北京市永定河畔一处近20米高的细沙崖壁断面上,密布着百余个碗口大小的洞穴——这是北京发现的唯一一处崖沙燕大规模栖息地。
断流干涸26年之久的永定河于2023年首次实现全年全线有水。随着永定河生态环境的改善,沿线地下水水位不断回升,周边丰茂的植被和良好的水环境给崖沙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食源,有“自然界水质检测员”之称的崖沙燕们就在这里安了家。鸟儿的选择是水生态环境改善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水利部门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江河流域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加快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水利部门统筹谋划,综合施策,聚焦解决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问题,组织实施华北地区河湖生态补水和京杭大运河贯通补水,补水范围涉及海河流域7个水系的40条(个)河湖,华北地区大部分河流实现了有流动的水、有干净的水,使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京杭大运河实现全线水流贯通,山西太原市晋源区的晋祠泉水复流,灌溉着一片片水稻。
水利部推动88条母亲河开展复苏行动,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制定“一河一策”“一湖一策”调度方案,优化配置水资源,恢复河湖连通性,使受损的生态系统得到修复。
水利部确定171条(个)跨省重点河湖、546条(个)省内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实施了江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严格取用水总量控制、强化动态监测预警、严格监督考核等一系列有效措施。2023年全国重点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超97%,全国4.1万多座小水电站基本达到“应泄尽泄、应测尽测”,对恢复河流连通性、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18届世界水资源大会开幕式上,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向世界各国水利同行和社会公众庄严宣告,坚持系统治理,我国江河湖泊面貌近年来实现根本性改善。
水利部联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积极推进华北地区及其他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推进地下水双控指标确定,严控地下水开发强度。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023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262.76万平方公里。
“山水林田湖草沙怎么摆布,要做好顶层设计,要综合治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
2023年首个全国生态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以“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远意义,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注重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指明方向。
人水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
地处汉江陕西汉中城区段的天汉湿地公园,荒滩变公园,江景皆风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幸福园”。
天府成都,兴隆湖畔绿意盎然,聚焦发展理念之变,铺就公园城市底色,吸引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和国家级创新平台在湖畔布局,“以绿生金”势头强劲。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
如今,吉林已基本形成了以长白山和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组成的“一山三江”格局基本框架,把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旅游产业高地,展现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文旅担当;山西阳泉系统治水患,如今享水“利”,依托良好水生态环境,谋划滹沱河、桃河生态廊道项目,发展特色旅游让村民鼓起“钱袋子”;广西桂林坚持把漓江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漓江山水这张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名片”在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中赢得广泛赞誉;福建长汀成交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生态价值以“真金白银”的方式得以量化体现……事实证明,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打通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架起“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桥梁,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就会更加强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让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湖泊改变了模样。面对进一步缓解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的新挑战,如何更好地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
5月,第十届世界水论坛上,水利部发布《河流伦理建构与中国实践》报告,让河流伦理成为广泛道德尊崇,让维护河流健康生命成为观念自觉,让复苏河流生态环境成为行为规范。
7月,全国水库生态学研究协作网正式成立,面向河流生命健康保障需求,水利部着手开展以水库为代表的强干扰河流生态学基础研究,涵盖科研、规划、设计、管理等不同领域单位,打造水库生态学高端智库,确定第一批50座水库开展水生态的调查评估和研究工作,支撑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流域高质量发展与水生态保护治理重大问题决策。
7月底,来自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等单位的20余位科考队员组成2024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队,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对长江源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进行全方位“体检”。参加此次科考的专家认为,当前长江源地区水生态环境整体向好。
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摸清水生态“本底”,找寻河流生态变化规律,为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
“中国为世界树立了水治理的典范。”世界水理事会主席洛克·福勋在出席第18届世界水资源大会时表示。
碧水清波都是歌,书写水生态治理新的优异答卷我们笔耕不辍。从一碧万顷、水清岸绿的图景里,可以看到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中国;从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图景里,可以看到水利人砥砺前行的鲜明底色。
夏去秋来,以绿色为本底,万里山河色彩斑斓,中华大地铺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