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来到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杨源乡坂头村,清水荡漾、绿树林立,横卧蟠溪之上的楼阁花桥内行人如织。
走进这座廊桥,才算真正走进了这个村庄。远望,一片片青山重重叠叠;近看,一座座黑瓦土墙建筑错落有致。坂头村山环水抱,房屋群落嵌于山水间,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如诗如画。
有着三座楼阁的花桥,始建于唐代,桥面长38米宽8米,单孔净跨12.2米、高16米。桥正中是五层镂花斗拱的水莲花状阁楼,阁楼四壁有“水漫金山”“金鱼戏水”等壁画96幅。
桥,是楹联荟萃的胜地,横梁和顺梁写有39对翰墨楹联。其中一条尤为耐人寻味:一水印天心,上下影移波底月;六根无我相,往来人踏镜中人。
站在溪边,蹲下身子往桥拱望去,但见桥拱左右两侧的石缝中露出两把黑色宝剑,剑尖头直指溪面。相传当时溪中有一条孽龙,经常在此兴妖作怪,洪涝连连,危害百姓。建桥时,人们特意在桥拱中埋设了宝剑以作威慑,从此孽龙销声匿迹。宝剑还有逢涝剑尖自动伸出,遇旱则自动缩回的功能,十分神奇。
此地还有一种特色的民俗文化,就是在农历五月初四过端午节。五月初四这天,坂头村举办传统“水上走桥”庙会,周边乡村百姓,一群群一拨拨,穿着蓝色紫色服饰,手拎花花绿绿的粽子游走廊桥。临近中午时分,百姓站立在廊桥3个窗户前,往蟠溪投粽子,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孩童们则会跳进水中接粽捞粽,寄托着学习成绩水涨船高、学业水到渠成的美好愿望。
花桥永固,碧水长流。自古以来,当地村民寄情于花桥、蟠溪,也以自己的方式珍惜水源、爱惜河流、守护花桥。
清道光二年(1822年),这里就曾颁布禁约:竹木、稻草扔入溪水,堆积桥廊,违者罚钱五百文,情顽者送官究治,决不宽宥。足可见,花桥和河道之所以能够保护完好,与当地村民代代守护息息相关。当地水利部门近年来连续开展清淤疏浚、拓宽河道等工作,实施生态环境提升工程,加大生态水系治理,打造沿河景观,实施污水管网改造。
如今,依托蟠溪水域资源优势和良好生态禀赋,政和县深入落实巡河交水制度,从村级河长开始,“水质”从上游交给下游、上任交给下任,一段一段交、一级一级交,发现问题,精准治理,高效提升流域水质。与此同时,从“联合巡”走向“联动治”,实行跨村域、乡域、县域联动治理机制,做到乡乡交水、村村交水,确保如坂头村一样的“桥在水上、水在桥下”的优质水环境随处可见、常见常新。
一阵清凉山风迎面拂来,一条弯曲砾石小路通向蟠溪,随村民步入桥边小路,恰有几位村妇正在洗衣,她们蹲在河边被水打湿的石阶上,低头用力地搓洗手中的衣物;河里戏水的鸭群,像是和河边洗衣的村妇们时时互动;村中还不时地传来狗吠声、牛犊的叫声,增添几分生机;绿油油的青草泛起的泥土芬芳,也在为美好生活添彩……
在花桥中徜徉、寻觅、采撷、品味,桥下有水、桥中有画、桥中有情、桥中有理,寄桥于景,寓桥于情,溪水作眼,花桥作眉,眉目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