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河长名片
王静辉
南靖县金竹村书记兼村长
九龙江西溪民间河长
有一种感动,叫乡情;
有一种感恩,叫回馈。
感动与感恩,在“90后”民间河长王静辉身上,融合出了“振兴”的决心。
因乡情而回馈,立志回报家乡的他,大学毕业后,毅然回乡情,以“水”为主题带动乡村振兴。
他负责维护的“水”,是发源于家门的西溪。西溪是漳州母亲河九龙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南靖县南坑镇葛竹村内枧山北麓。
王静辉出生在葛竹村隔壁的金竹村。大学毕业后他返乡创业,在水源地西溪周边的金竹村、葛竹村、高港村三个村以水为主题,融合发展生态茶产业,带动着当地村民共同致富。
在他看来,没有比保护水源地水质更为重要的。而保护水源地和村民发家致富并不冲突,二者相得益彰,终极目标是让水源地绿水青山成色更足,真正造福子孙后代。
为“水”回乡 变害为利
王静辉的感动源于乡情的无私。
2010年,正在读大二的他,超强台风“凡亚比”袭击南靖,持续强降雨引发王静辉家后山茶园山体滑坡,滚滚泥石流淹没了他家整栋房屋。
灾情过后,正在被“无家可归”情绪侵染的他,被无私的乡情感动了:灾情过后,镇村党员干部和父老乡亲八方来援,帮助王静辉家重建了家园。看着乡亲们进进出出,无私帮忙建房子,王静辉内心激动。
“从这一刻起,我决定一定要报答家乡父老。”从此,王静辉心里种下了感恩的种子,同时也对“水”产生了复杂的情感。
2013年,王静辉大学毕业。已经在课余创业成功赚到第一桶金,原本可以在大城市崭露头角的他,不忘当初内心的承诺,毅然回到家乡——他决定,要运用所学知识,将“水害”变为“水利”,带领乡亲们一起创业致富。
这样的决定正好与他担任的民间河长工作不谋而合。从此,他开始一边“治水”,一边创业。
找“水”算账 生态富民
王静辉所在的乡镇,乡亲世代以茶为经济作物,辛劳种茶、采茶、制茶,但却因缺少种茶知识和指导,滥用化肥与农药,导致生产出来的茶叶农残超标等,既卖不出好价钱,又污染了水源。
由此,他的“治水”思路和他的创业思路开始融合在一起。
“化肥超标造成的水源污染,是一种看不到的污染,叫做‘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它需从源头抓起。”在采访中,王静辉向记者娓娓道出“治水”思路,他认为,唯有改变传统种植方式,打造一条绿色生态茶产业链,即种好茶,又保护母亲河免受农药污染。
于是,他立刻“拉”来了当初一起创业的两位大学同窗,为茶产业发展订计划、做方案、跑市场,设计村民可参股的茶叶专业合作社模式。
当设计好商业模式和执行方案后,却遇到了传统种植理念与生态种植理念的冲突。
当地不少村民认为谈环保太遥远,赚钱才是硬道理:“我下什么肥,喷什么农药,与你何干?”
对此,王静辉的做法是:千方百计扩大销售渠道,用销售端倒逼生产端的方式逐步改变。
“我提出种的茶我包销,但是得按照我的要求种茶。”王静辉的要求是用有机肥代替化肥,引导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法取代化学农药。这样的方式村民欣然接受,当地开始逐步推广生态种茶,水环境也开始慢慢变好……
依“水”破题 水美村兴
随着茶叶专业合作社越做越大,茶叶价格渐好,村民也越来越认可王静辉。
2017年王静辉加入志愿者组织,成为一名民间河长。翌年,他众望所归被选举为金竹村书记兼村长。
王静辉坚持实行不过度施化肥、不打农药的种植方式。同时,杜绝畜禽及生活污染物排入西溪,引导茶农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态发展之路。这样既保住了水源地的清、净、美,又带动了村民奔小康,还吸引金竹村、葛竹村、高港村村民共200多户加入了他成立的南靖县泓净茶叶专业合作社。据了解,该合作社年产值高达3000多万元,参股家庭户年均收入20万-40万元不等。
2021年12月,王静辉被团中央、农业农村部评为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他返乡创业、回馈桑梓的故事更多人知晓。2023年3月,西溪入选第二届“全国最美家乡河”,也是福建省唯一入选该荣誉的家乡河。
王静辉在水利部举行的颁奖典礼上,向全国电视观众讲述自己与母亲河的故事。在他看来,村书记兼村长、民间河长的头衔,代表的是为村民服务、为村民着想,“不能打空头支票的,最重要的是解决村民急难愁盼的事。”他希望带领乡亲积极践行国家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振兴乡村的道路上奏出更加壮丽的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