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畅游筼筜湖,眼前“风吹绿波起,人来鸟不惊”的如画美景令人流连忘返。
漫步东西溪,两岸水草丰茂,鱼翔浅底,一幅河湖秀美的生态画卷尽收眼底。
如今,像筼筜湖、东西溪这般美景在厦门司空见惯。
今年来,厦门市以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断面、提高优良水质比例、全力保障河湖水质稳步提升为目标,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工作,流域水质得到不断提升、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流域统筹:推动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翻开厦门地图,一条条河流蜿蜒流淌,一个个湖泊星罗棋布。纵横交错的河湖,利泽一方。如何治水?背后充满了战略远见。
治水不是一城一域的责任,也不是某个部门的专属工作,需要系统观念。河湖长制是系统观念的生动运用。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河湖长制工作,高位统筹推动流域治理工作。
市总河湖长深入基层开展巡河,召开专题会议调度治水工作,实行市政府挂牌督办机制……立足流域整体性、系统性,厦门市谋划推进,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推动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河湖成了市民休闲游憩、品味美好生活的好去处。
用法治力量守护流域河湖安澜,厦门市举各级各部门之力,制定厦门首部河湖长制专项法规《厦门经济特区河湖长制条例》,将全市河湖治理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让河湖长制有实、为河湖长制赋能。
厦门市还把3月30日“厦门市河湖长日”以立法形式进行固化,有效提升河湖长制的社会影响和公众认知,同时印发《市级河湖长制成员单位职责》,明确部门职责,协调、督促涉河涉水相关部门各司其职,推动形成高效的河湖治理格局。
问题导向:生态补水从单一河湖向水网扩展
以问题为导向,以整治为抓手,厦门市聚焦关键环节,着力解决河湖突出问题。
一头连着陆地污染源,一头通往河流,入河排污口是污染物进入河流的最后一道闸。只有把好这道闸,才能守护河湖。今年,厦门市全面开展全市9条流域入河排污口调查摸底,边查边治,摸清掌握各类排污口基本情况,按流域逐条建立入河排污口清单和问题清单,并将排查监测结果及整治要求下发各区。
从今年5月起,厦门市每月调度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进展情况并形成通报,每季度召开会议协调相关问题,推动各相关部门落实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工作,目前已完成东西溪流域80%溯源和35%整治任务。
生态补水,从单一河湖向水网扩展。2023年度共组织实施生态补水项目9个,现已完工7个,分别是集美中亚城片区污水主干管及补水干管工程、拐仔溪水库水源连通工程、坑内水库向风景湖及瑶山溪补水工程、锦园渠水体生态修复一期工程、海沧天竺湖补水工程、同安蔡宅溪灌溉用水和生态基流工程、翔安内田污水厂至九溪生态补水工程。目前,全市已建成并通水的生态补水项目19个。
源头管控:全力加快城乡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系统治水还要从源头抓起。今年来,厦门市不断加强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不断巩固河湖治理成效。
在生活污染防治上,污水“两高指挥部”统筹协调,全力加快城乡污水处理提质增效,2023年完成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29公里,目前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211.5万吨/日,总规模居福建省第一。农村雨污分流治理任务全面完成,全市1216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全部完工,2023年农村分散式处理站点平均合格率达到90%以上。
在工业污染防治,厦门市开展工业污染执法行动,强化全市小流域周边监督执法、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监督执法、氮磷排放重点行业企业执法、涉水在线监控执法检查等水环境监督执法,先后出动执法人员3530人次,检查涉水企业1417家次,发现问题85家次,行政处罚30家次,刑事移送3家次,查封扣押1家次,罚款237.189万元,责令整改85家次。
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上,厦门市持续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化工作,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点11个,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37.99万亩次,推广应用有机肥22.2万亩次,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为100%,创建1家省级畜禽粪污资源化示范点。
系统管护:以“河湖长制”推动“河湖长治”
以“河湖长制”推动“河湖长治”,厦门市坚持系统管护,全力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在河湖管养上,今年初,厦门市下达2000万元河道保洁管养经费,实现全市9条溪流465公里管养全覆盖,2023年共清理河漂垃圾约2.76万立方米。此外,厦门市加快推进安全生态水系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并建立河湖安全生态水系管护机制,小微水体养护考评也纳入市区河湖长制年度考核范畴。
通过“共管共治”凝聚强大“治水力量”。厦门市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常态化监督检查河湖“四乱”整治、河道保洁管养、河湖长、河道专管员履职等,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督促整改。据统计,今年厦门市共暗访检查634人次,下发督办清单和提醒函6份,河道专管员共计巡河湖18853人次。
今年,厦门市还续聘13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河湖长,首聘3位警官河长、检察官河长和法官河长,组织“企业河长”“市民湖长”“河小禹”等民间队伍参加管河护湖200多人次,形成独具厦门特色的河湖共治共管综合力量。
河湖好不好,群众的感受最直观。厦门市出台《厦门市主要河流生态健康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和《厦门市主要河流幸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体系,每年对厦门市九条河流开展生态健康和幸福指数评估并向社会公布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