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中国水利报:“五湖四海”迎宾客 “水城共融”看漳州

来源:中国水利报 发布时间:2024-01-09 10:07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如今,在福建省漳州市说起“五湖四海”,大部分市民都能聊上一阵。

  由碧湖、西湖、西院湖、九十九湾湖、南湖和香蕉海、荔枝海、水仙花海、四季花海组成的“五湖四海”已成为漳州的一张名片。“五湖”以水为脉,“四海”以绿为媒,分布在九龙江西溪两岸,共同构建起“一城花海半城湖”的富美漳州。

  九十九湾入选全国首批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漳州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支持城市,九龙江西溪2022年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漳州市、南靖县河湖长制工作成效分别获得2022年福建省正向激励……漳州市近年来持续深化河湖长制,注重共治共享、多方参与,对治水管水工作开展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五湖四海”增添了亮色。

  漳州市坚持突出生态自然优势,以民生福祉为导向,持续放大“生态﹢”效益,以有力的河湖管理举措,推进“五湖四海”建设,提升了城市竞争力,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形成了城中有林、城中有花、城中有湖的特色景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水环境美起来

  走进南山文化生态园,但见南湖波光粼粼,成群结队的白鹭时飞时栖,湖水与绿地相拥。每隔百米就有一个创意雕塑,网红雕塑“呆哥”旁边的石阶坐满休憩的群众。

  “你看时钟上面写的,‘每天发呆5分钟,胜吃人参一个冬’。”九湖镇党委委员温群彬说,“景色这么美,值得大家放慢脚步停留一会儿,放松一下身心。”

  以前的南湖是南山寺的放生池和百姓的鱼塘,彼时环境与眼前的模样相去甚远。浊水变清波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奥秘?

  “我们清理淤泥25万立方米,拆除河道周边违建2万多平方米,迁出污染企业12家,并把放生池与周边鱼塘相连,同时打通蜈蚣湖和南山湖,贯通水系,变死水为活水。”温群彬介绍,南湖治理坚持以黑臭水体整治为重点,以河湖水系连通为基础,以水生态修复为保障,整合、提升水网绿网,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业兴、安全”水生态治理目标。“碧水环青山、花海拥古刹、丹霞伴秋色”呈现在百姓面前。

  碧湖湖水清澈,成群的小鱼历历可见,湖心小岛鹭鸟栖息,楼台云影倒映,形成一片云水之境。

  清风徐来,西湖核心湖体、林涧公园、溪流公园组成的景观带风景优美,一池碧水,鸢飞鱼跃,是漳州市民“深呼吸”的好地方。

  西院湖月湾寻迹、栖居水畔、疏林碧水、绿林映岸4处景观遥相呼应,绘就一幅清秀淡雅的水墨画。

  九十九湾湖草木葱茏,湖光潋滟,古厝、骑楼韵味十足,移步换景,美不胜收,再现“闽南水乡”风采。

  旧貌换新颜的“五湖”展现出漳州水乡的灵秀。

  “五湖四海”彰显“水城共融”。西湖、西院湖、南湖、九十九湾湖原先均存在黑臭水体问题,漳州市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契机,从截污处理、清淤清障、水系连通、生态修复四大方面入手,开展了全方位综合整治,让“臭水沟”变成城市湿地生态园。

  爱河护水是让水环境美起来的重要基础。漳州市全面压实各级河湖长主体责任,在确保各成员单位各尽其责的同时,持续深化“三级河长﹢县乡河道专管员﹢社会河道义务监督员”的工作体系,将河湖长制工作纳入文明城市、党政生态目标责任制等考核,建立生态司法、立法、执法、普法和诉讼、检察等多项协作机制,还成立了市幸福河湖促进会,组建了“百镇千村护河队”。

  漳州市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五湖四海”工程重要生态空间保护范围红线范围,水利、住建部门强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确保水系、生态绿地等不受破坏,持续为百姓造福。

  水灾害防起来

  水安全是群众安居乐业的基础,也是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

  从西湖雨水花园放眼望去,绿意漫漫,草坪连片,榕树、竹子、小叶榄仁、洋紫荆、凤凰木等植被长势茂盛。

  “别小看这些绿地景观,一旦遇上暴雨天气,它们滞水的能力非常强,可以降低城市内涝隐患。”芗城区水利局局长郭晋忠说,“这体现了海绵城市生态设计的理念。”

  漳州市的地形特点可以概括为“襟江带湖枕山”,城区地势平坦,排水条件一般,遇暴雨天气容易遭遇外江顶托,加上周边山体汛期形成的山洪下泄,带来很大的排涝压力。城区对生态海绵体削减汇流和增加调蓄空间的需求极为迫切。

  漳州市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建立海绵城市建设管理领导小组,成立海绵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纳入了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研究编制了相应专项规划,印发了一系列行业技术导则,组建了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专家库,全方位、高质量、系统化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在全省率先建成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馆,打造了“五湖四海”生态海绵体等一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构建起“一江、两岸、三片、四海、五湖”的城市生态格局。

  “‘五湖四海’工程所在位置以前是老旧滞洪区、未利用地,是发展的相对‘洼地’和城市公共配套的‘短板’。破局就从这里开始。”漳州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五湖四海”工程一方面打造了特色海绵型“四海”,通过建设花海公园及周边的山体公园,从源头控制雨水径流,实现雨水错峰排放,缓解下游城区段河道的排水压力。另一方面“五湖”滞涝水体公园建设配套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生态草沟、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充分发挥滞蓄雨水功能,能有效缓解下游排涝泵站的运行压力。

  通过“五湖四海”生态海绵体建设,主城区共新增滞洪区水域3820亩,新增滞洪库容约380万立方米,提升了城市韧性。

  水经济火起来

  曾被视为“鸡肋”的荔枝林变成了“摇钱树”和“城市绿伞”,城市“边角地”变成了抢手的“黄金宝地”……今日漳州,“点绿成金”“借绿转型”的生动案例比比皆是,这得益于“五湖四海”工程的实施。

  凤凰山所在的九湖镇种植荔枝已有上千年历史,过去当地农民砍果树、占林地的现象常有发生,荔枝种植面积逐年下降。漳州市按照“荔枝大观园、全民健身馆、天然大氧吧”的定位,及时规划建设“荔枝海”公园,把成片果园变成生态公园,把郊野山地变成旅游胜地,带动了“旅游热”。在发展健康休闲产业的同时,“荔枝海”里还立体种植铁皮石斛,树下套种金线莲、草珊瑚等中药材,林下经济蓬勃发展。

  “老树开新花结新果”的精彩故事也在“香蕉海”上演。融合林语堂文化、香蕉园风光、道教朝圣等元素,集农业观光、文化旅游、休闲养生于一体的“香蕉海”,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促进了经济发展。

  “四海”不是单纯的景观,一朵花、一片“海”可以撬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无论是九湖荔枝、天宝香蕉,还是水仙花海、四季花海,都借助“五湖四海”工程迎来了产业发展、市场拓展的新机遇,激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提升的新动力。这背后,离不开有力有效的河湖管护工作。漳州市系统推进“四海”内部小流域及周边河流治理,通过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巩固提升工程、小流域生态治理提升工程等,有效遏制生产生活排污问题和土地面源污染,实现了“四海”稳定持续发展。

  流水生财,“五湖”在发展水经济方面同样捷报频传。南湖“双创”产业园区正依托南山文化生态园良好的生态人文环境,成为漳州高新区创业创新的“黄金宝地”。西湖构建现代生态印象水城,通过1500亩水体公园的建设直接带动核心区近5000亩用地开发,配套建设企业总部园区、商务核心区、滨水闽南慢生活商业街区、休闲娱乐岛等,实现清水穿城、激活两岸。九十九湾湖依托优美水环境,串联湘桥历史文化名村、梧桥古村、内林古街等重要节点,打造具有“烟火气、古早味、文艺范”的网红打卡点;“闽南水乡”示范段通过植入文化、休闲元素,“建新如旧”传承闽南文化,园区入驻企业近百家,年均接待游客140多万人次,成为漳州商圈新名片。大美碧湖吸引了万达、建发、融信等知名企业入驻,建设商业广场、五星级酒店和生态住宅,打造集商业、居住、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生态经济圈,“碧湖系”金融中心、大型商圈已成气候。

  “五湖四海”工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益探索,推动了生产、生活、生态、生意融合发展。生态投资变成了有效投资,生态红利变成了发展引力。

  水文化活起来

  走进漳州,就像步入了一扇通往闽南文化的大门,可以深深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在“五湖四海”工程建设中,漳州市把文化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贯穿始终,提升内涵,留住乡愁。

  “红砖白墙燕尾脊,马背骑楼和尚头”,一座座闽南风格的仿古建筑沿江而建,红花绿树相互掩映、摇曳飘香……行走在九十九湾湖“闽南水乡”,“闽南风·漳州味”扑面而来。

  “我们以闽南古厝、骑楼等本土建筑为原型,重建了一批仿古建筑。”龙文区河长办副主任薛晓东说。

  九十九湾湖的水文化挖掘不仅仅停留在古建筑上。龙文区紧盯文脉赓续,开展水利遗产普查和河源文化溯源行动,形成《漳州市九十九湾水利遗产普查报告》《九十九湾河源文化档案史料汇编》,系统梳理了九十九湾沿河历史遗迹,收集整理了相关古籍文献善本等史料,建立水利遗产名录库,编纂河源文化册,深挖龙舟传统以及朱熹、陈淳、黄稷堂等名人文化,延续着水与城的千古情结。

  “生态﹢文化”让漳州传统的文旅资源焕发了新光彩。芗城区天宝镇珠里村是“香蕉海”的所在地,也是文学大师林语堂的故乡。“香蕉海”规划建设语堂纪念区、故里游览区、文化创作区等,把林语堂先生在台湾阳明山的故居“复制”到园内,紧扣“漳州的语堂、闽南的语堂、世界的语堂”文化定位,建设语堂影剧院、文创咖啡书吧、文学创作基地、蕉海文化长廊等项目。

  未来,漳州市将继续深入挖掘“五湖四海”工程关于治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切实加强水利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增强“五湖四海”工程的文化品位,满足漳州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加大水文化传播力度,开展与治水实践相关的文学艺术活动,推出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作品,增强全社会节水护水爱水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引导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

  “五湖四海”迎宾客,“水城共融”看漳州。随着2023年九十九湾幸福河湖建设通过验收,“五湖四海”增添了一张“幸福”的新名片。园在城市中,城在山水中,人在画卷中,富美漳州别有一番滋味。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