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新华网:这个“国字号”称谓 莆田为何入列?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3-10-25 09:07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据中国政府网10月10日消息,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将福建省莆田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包括莆田在内,福建共有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余4座分别是福州、泉州、漳州、长汀。

  莆田,古称“兴化”“莆阳”,位于福建沿海中部,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美誉,是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历史积淀悠久绵长。

  莆田历史悠久,木兰溪流域距今2万多年前便有人类活动。从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置县、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修筑军城至今,莆田已有1400余年建制史和1100余年建城史。

  壶山巍巍,兰水潺潺。木兰陂地处木兰溪下游,于公元1083年筑成。木兰陂建成前,木兰溪水泛滥成灾,海水因涨潮溯溪而上,潮去洪退,盐碱遍地,木兰溪两岸的南北洋只生蒲草,不长禾苗。

  木兰陂建成后,使咸淡水分开,一边为淡水,一边为滩涂,上引溪洪灌溉,下阻海潮侵蚀。

  1988年,木兰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4年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至今仍发挥着防洪、拦潮和灌溉功能,惠泽两岸百姓。

  有了木兰陂,才有了福建四大平原之一的兴化平原。

  兴化平原是福建史上最大规模围海营田的人造平原,也是莆田“城原一体”名城特色的重要载体。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的古镇古村、传统多元的历史街区、活态传承的非遗文化,奠定了莆田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优势。

  “未出兴化,先有广化。”广化寺创建于公元558年,两朝皇帝赐名,柳公权书匾,释迦文佛塔屹立千年。南朝郑露三兄弟在此建湖山书堂,首开莆田教育先河,史称“开莆来学”。寺内现存文物众多,如今已成为研究南宋佛教密宗和文化艺术在东南沿海地区传播的宝贵实物资料。

  自南朝郑露三兄弟“开莆来学”以来,莆田的官学、私学日渐兴盛,书堂、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民谚“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由此而来。正是深厚的文化底蕴,铸就了“一朝三莆相”“六部五尚书”“一家九刺史”等文化奇观。

  南宋咸淳元年(1265),度宗皇帝盛赞:“莆,文献之邦也”。据载,宋代每42名进士中就有1名莆仙人。历史上,人杰地灵的莆田出了2482名进士、21名状元、17名宰辅。

  以妈祖信俗、莆仙戏、莆田木雕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经千年,滋养了莆田特色鲜明的城市品格,时至今日,历久弥新。

  天下妈祖,祖在湄洲,源起莆田,分灵五洲。宋朝至今,妈祖文化历经千年传承,从莆田,走遍全国,传向世界。如今,在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妈祖宫庙1万多座,敬仰者达3亿多人。2009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也是莆田市唯一一个“世遗”。

  莆仙话是莆田特有的一种方言,被喻为“中原古汉语活化石”。莆仙戏源于唐,用莆仙话演唱,声腔极为独特,至今仍保留不少宋元的音乐元素、古老剧目及表演形式。

  莆仙戏在莆田广受欢迎,现有100多个剧团,一年演出累计5万多场次。2006年,莆仙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崛起于当代,是“中国四大名雕”之一,极富地域特色和文化韵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莆田木雕技艺中,精微透雕久负盛名,所雕刻的人物、景观惟妙惟肖,立体感强,层次分明,精细绝伦。

  据统计,莆田现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5个,中国传统村落7个、省级21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0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62处),已公布历史建筑599处、传统风貌建筑1249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04项,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国家级10项。

  漫步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莆田的城市街巷、山野村庄,抑或是大海之滨、岛屿之上,随时可能与历史文化不期而遇。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