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今日头条:南北萩芦溪

来源:今日头条 发布时间:2023-03-22 09:42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萩芦溪,福建莆田市独流入海主要河流之一。萩芦溪上游有二源,西源出自仙游县东北部山地(仙游县游洋乡馨角山);北源与永泰县交界,流经庄边乡,于白沙乡的宝阳汇合,再经白沙、萩芦,接纳三叉河,在江口镇注入兴化湾,流向台湾海峡,萩芦溪河流短促,全长60公里。流域还包括仙游县和福清市各一小部分,流域总面积709平方公里。

  萩芦溪上游有二源,西源出自仙游县东北部山地;北源与永泰县交界。一般以西源为正源。发源于仙游县游洋乡馨角山,经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白沙镇、萩芦镇,至江口镇流入兴化湾,流向台湾海峡。全长60公里,流域面积709平方公里,其中莆田境内有662平方公里,还有仙游县和福清市各一小部分。宋代,在下游建有太平和南安二陂。

  萩芦溪入海口在兴化湾内。兴化湾:在福清龙高半岛与莆田埭头半岛所环抱的海域,北起江口桥,西至三江口,南至石城,南日岛扼其要冲。萩芦溪,宋代南迁汉人即有水利开发,著名的南安陂、太平陂一直被沿用,灌溉两岸田地。建国后流域兴建中、小型水库二十余座,多为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养殖,也为莆田城区供水。

  萩芦溪引水工程有太平陂,位于萩芦溪上游萩芦镇崇林村莲花石下,离城20公里。《兴化府志》载:“太平陂,亦名太和陂,宋嘉祐间(1056~1063)知军刘谔创,灌兴教、延寿二里田七百顷”。“谔址石溪流堰为陂,深二丈、宽20丈,水色绀碧,流源演迤,乃作圳引而南注,圳沿山而行,皆用石砌理,遇山壑断处,乃作砥柱联驾石船而飞渡之,其势盘折,蛇行二十余里,及入境,乃分上下二圳,上圳得水七分以灌兴教、延寿二里高仰田土,下圳得水三分,专灌兴教里吴塘、漏头等处平洋田地”。宋绍定间(1228~1233)和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二次重修。清乾隆十三年(1748),道光二年(1822)重修上下圳渠道。

  支流:凤迹溪(三叉河),是萩芦溪最大支流,位于福清市境西南,全长31公里(一说26公里),流域面积83.7平方公里。福清境内长22公里,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发源于尖山南麓,经东张镇的金芝和新厝镇的凤迹,穿过东方红水库,进入莆田境。在江口镇桥尾汇入萩芦溪。萩芦溪北源,由吉宦溪、湘溪、巩石溪等在新县镇汇集而成,至庄边镇下游汇入萩芦溪。

  东方红水库,位于江口镇官庄村,离江口镇10公里,在福清与莆田交界的蒜溪上,库容2120万立方米,其中死库容150万立方米,属中型水库,库内淹没土地1514亩。1966年10月动工,1969年5月竣工,历时2年7个月。

  监楼水库,位于新县镇上茅村,离新县乡5公里。坝址为岩石基础,坝高22米,顶宽5米,长49米。灌溉面积2700亩,文笔、新县、张洋、广宫、巩溪、上茅等6个村受益。1959年12月动工,1974年5月竣工。

  大溪水库,位于庄边镇大汾村半坑,离庄边乡6公里。坝址岩石基础,坝高30.8米,顶宽2米,长80米,为砌石拱坝,建筑物有渡槽,泄水闸、涵洞各1座,灌溉面积7091亩,有12个村受益。1974年12月动工,1980年11月竣工。

  外渡水电站,位于外渡引水渠8公里处,建有平屋厂房1座,渠道上建控制闸1座2孔,进水闸1座单孔,压力管1条,管道纵坡比1:3。1972年秋动工,1975年7月第一号机组竣工发电。1980年春动工扩建第二号机组,同年6月竣工发电。装机容量共1600千瓦。1989年12月更换机组,1990年3月恢复发电。

  莆田山歌《三十六送》描写新婚妻子送丈夫去莆田城读书的经过。妻子从庄边(新县)路送丈夫,其情难分难舍,缠绵不绝,历白沙,走澳柄,翻越澳岭,一直送过延寿桥、拱辰,入城方罢。这其间从家到学校共历三十六个地点,唱三十六节诗(每诗四句)。仔细考究三十六个地点,基本上与实际的古驿道相符。但有一个地点(萩芦溪)却令人疑惑不已?那便是《三十六送》诗中闻名遐迩的一节诗句:“送君送到萩芦溪,看见羊黾弄水鸡。双手曳曳叫君看,尽像昨晚咱两个。”

  《三十六送》是兴化山歌的代表作,尽管版本甚多,但每本都少不了这句诗。细究这诗的地点,却不在北萩芦溪上,是在翻过澳岭,过雉鸡山、牛头山之后的小溪上,也就是说,这萩芦溪在西天尾、城郊地界。江山不改,这北洋平原水道密布,有绶溪、企溪、枫溪、使华溪,但未听说有萩芦溪?抑或是编山歌者的谬误?难道这千年传颂的山歌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近日查清乾隆年间莆田人廖必琦编著的《兴化府莆田县志》,才豁然明白,原来清以前,北洋有一大水道就称:南萩芦溪。与木兰溪、北萩芦溪形成莆田三大溪流。志记:“北洋水利;北洋之水道二:一曰南萩芦。

  查在兴山下至今有一萩芦自然村。自常太里承游洋水历莒溪,漁沧溪东行,汇为南萩芦溪。节节有陂。出使华陂,乃入于沟。从使华南流,历拱辰门,枋尾与南水合,十里至荔浦陡门出海。又九华山后别出一水为枫溪,下淡头入沟,与使华水合,东行历长二十,西漳,二十五里至陈坝白塘陡门入海。又同东北行,历大沟埭,合太平陂水(北萩芦溪)二十五里至新港陡门入海。余流北入涵江,至端明陡门入海。又余下金墩诸村入海,而南萩芦之水尽矣。二曰北萩芦。自广业里湘溪(新县),与吉宦诸溪南行至东镇,合为巩溪。又其西杉(山)溪、瓢湖诸溪东行与湘水合于洙溪,过马洋(阳),汇为北萩芦。

  亦节节有陂。至此而溪流益:大矣。宋知軍刘鄂于莲花石下(萩芦崇圣村)设太平陂,从山麓凿圳,遏支流东入兴教里,至吴塘太平庄入沟,分溉及东埔,仓口诸村。南行与使华水合,至新港陡门入海。余至涵江、金墩入海。为一支。其大溪北行,历桃源,至迎仙港陈洪进于此设南安陂(江口院里),凿圳,遏支流绕山东南行,入江口,分溉待贤,永丰等田,即九里洋(石庭)。至南隐庄等陡门入海。又为一支。大溪北下子魚潭,出江口桥与大海合,而北萩芦之水尽矣。”

  莆田北洋,溪沟密布,名称不一,人们甚至分不清哪是绶溪,使华溪?但记志者,从宏观着手,予以答疑:“宋知軍刘鄂于莲花山下设太平陂……至新港陡门入海。余至涵江金墩入海,为一支。”也就是说,北萩芦之水通过太平陂流入梧门上塘、涵江地区。宋太平陂几乎截断萩芦溪的水流,流量很大,渠道分上下两水,灌溉萩芦、梧塘、西天尾、涵江一带农田万余亩。又查《兴化府莆田县志·陂塘志》记 :“考北洋陂最多皆系截住溪水,上下相承,节节有陂。阅者易混,今分南北二萩芦,以便考据”。南萩芦诸陂,附枫溪 :常太里陂九…… 、尊贤里陂二…… 、延寿陂,县北常太里……、综使华陂:前志谓尊贤,延兴等里合力为之。北萩芦诸陂:广业里陂十二……、兴教里陂五……、待贤里陂三……、南安陂:在待贤里……。综述,北洋溪流分南北萩芦溪。北洋陂、塘、陡门也分南北萩芦。

  所以,根据古代县志,北洋水利在清朝以前就叫南北萩芦溪。清以后南萩芦溪名称逐渐被人们淡忘,因平原地界,水沟纵横,分不清是哪条溪水。且溪流只称莒溪、渔沧溪、使华溪、绶溪、枫溪,不叫南萩芦溪。山里人到兴化平原北洋,对着诸多溪沟,不甚了然,幸而古人称北洋水道为南萩芦,口口相传,只能叫萩芦溪。《兴化山歌》的唱辞便是一个例证。北萩芦溪地处山区,水道较简单,且经过萩芦,所以一直被总称为萩芦溪。其实上游也与萩芦无关。称做湘溪、吉宦溪、杉溪、洙溪、澳溪。那么为什么把北洋水利分为南北萩芦呢?地理位置使然,因山(萩芦大尖山)而隔,南北分明。凭北萩芦溪而产生南萩芦溪。

  县志记:“阅者易混,今分南北萩芦,以便考据”。南北萩芦是北洋水道(系)的总称。其称谓可以追溯到宋朝,宋时兴化县便有了山歌《三十六送》,也有了太平陂、南安陂。莆田北洋便有了南北萩芦溪之称。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