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夏日午后,在横跨延寿溪的延寿古桥上,62岁的市民黄锦勇正举着手机拍“荔林水乡”的美景。如今的延寿溪每天都有不同的美。
延寿溪的美,源于延寿溪的水。
延寿溪的美,是福建省莆田市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的生动缩影,是积极响应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共建共治共享幸福河湖的具体实践成果。
1999年12月27日,习近平同志将当年全省冬春修水利建设的义务劳动现场安排在木兰溪,并与当地干部群众、驻军官兵6000多人一道参加了义务劳动。习近平同志在现场说:“今天是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开工的一天,我们来这里参加劳动,目的是推动整个冬春修水利掀起一个高潮,支持木兰溪改造工程的建设,使木兰溪今后变害为利、造福人民。”时隔20周年,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伟大号召,为推进新时代治水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莆田市委书记、河长付朝阳说,2021年12月29日中共莆田市委第八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莆田市委关于深刻领会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奋力答好谱写“福建篇章”莆田答卷的决定》提出:更大力度推进木兰溪综合治理,加强系统谋划,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建立问题清单、项目清单、效果清单,打造生态河、智慧河、幸福河,进一步巩固生态文明建设的木兰溪样本。
“建设幸福河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靠一个部门单打独斗,必须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做到区域系统共治、部门联防联控、云端互动共促。”莆田市市长、河长林旭阳介绍道。
让每条河流都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河湖保护治理的方向和总目标。莆田市河长办主任、水利局局长黄德元说,莆田市把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河、智慧河、幸福河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行动,探索建立了“区域﹢部门﹢云端”多域跨界协同的河湖管护机制,构建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河湖水系。
跨境协作,打破地域界限
山清水秀、白鹭翩飞、游客如织……
当下,漫步在延寿溪河畔,放眼所见皆是一片人水和谐的秀美画卷。现在的延寿溪经过跨境联合治理早已告别了杂草丛生、河道淤塞、垃圾成堆的旧貌,成为莆田市民又一“打卡地”。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河湖长制工作,连以前难以解决的跨境问题,也更好协调解决了。”黄德元强调,“为优化水生态功能结构,莆田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实际中出发,探索建立跨境‘河湖长制’工作联动机制,助推跨界河湖问题全面解决。”
跨境河湖治理,关键在达成共识、强化联动。
莆田市地处福建省沿海中部,与毗邻的泉州、福州均有交界河段。为进一步深化河湖长制,常态化护航跨境河道清水长流,实现上下游、左右岸协调联动,消除管理盲区,早在2019年,莆田市就先后与泉州市就跨境流域河湖管理保护工作进行联动会商,召开联席会议,签订《关于建立跨境流域河湖管理保护协作机制的意见》,依托河长制工作平台,建立联络员、信息共享、快速反应处理、定期会商4个方面跨区域联动运行机制,并在跨境河湖沿线开展联合巡查工作,促使毗邻市域流域联动联调,互相借力、共同发力,提高涉水违法行为的处置效率,构建“共抓共管共治”的跨境流域水环境治理保护格局,推动形成区域共治合力,进一步破解了跨界河流交界河段污染难治的问题。
截至目前,莆田市已与泉州、福州等兄弟市共同建立跨境流域河湖管理保护协作机制,基本覆盖了全市重要跨市域河流河段,编制了一张互联、互动、互惠的水生态环境保护网。
莆田市水系发达,境内共有木兰溪、萩芦溪、延寿溪等市县乡三级河道452条2176.9公里和东圳湖、金钟湖、玉湖、白塘湖等湖泊8个,河网密布、纵横交错,河湖管护工作任务繁重,县区、镇街交界河湖问题整治亦迫在眉睫,需要上下游、左右岸相互协作、共同推进。
为此,莆田市积极探索建立了“联合巡河—联合会商—联动整治”的市县镇三级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通过河长按时巡、河长办暗时巡、河道专管员定时巡、无人机随时巡等方式,及时发现交界河道突出问题,同时建立属地无缝对接落实整改闭环机制,创建由市县乡三级行政河长及河长办工作人员、市河长办成员单位负责人和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等300多人的“市河长制”微信群,全过程在线曝光巡查发现问题、责任落实、整改反馈、问题销号等情况。通过跨境联合治理,目前莆田市木兰溪、萩芦溪、闽江等主要流域水质良好,东圳、外度、古洋、金钟等4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小流域(14个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均达100%。
部门联动,打破职能壁垒
今年,莆田市河长办与河长办成员单位成立联合督导组,深入涵江区开展“六清六化六方”行动联合督导工作。据悉,这是今年以来莆田市针对水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的第25次部门联合巡查督导行动。
全面推行河长制,就要建立长效联合管护机制。近年来,莆田市以“河长制”推动“河长治”,在落实落细河湖长制工作的基础上,突出部门联动,河长办成员单位坚持按照“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有序、务实高效”的原则,在明确职责分工的基础上,加强横向联动,齐抓共管、共商共享,形成“长效化”管护合力,有效破解跨部门、跨行业重大河湖生态治理难题,再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荔林水乡”。
以制度建设促工作规范。2017年莆田市全面落实地方党政主体责任,出台《莆田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成立由各成员单位人员组成的河长办,创新管河治河机制,明确建立集中统一的协调机制、全域治理的责任机制、科学严密的监测机制、齐抓共管的督导机制等。2019年莆田市又出台《莆田市河长会议制度及河长会议制度(修订)》,进一步完善联席会议运行机制,明确会议召开、会议内容、议题收集、议事规则、会议准备、记录纪要及贯彻落实等细则,使协调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有效改善了之前不同程度存在的部门各自为战、“九龙治水”情况,切实形成了部门联动、协同共治、齐抓共管的管河护水新格局。
以制度执行促提升。莆田市河长办充分发挥综合协调、政策研究、督导考核等职能,定期组织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重大涉河问题;科学统筹、协调部署相关部门,对涉河涉水重要事件联合开展综合执法或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涉河涉水违法犯罪行为;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开展责任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重大涉河项目专项稽查,对督察稽查情况进行通报,对发现的重大问题进行重点督办、限期整改、验收反馈。各级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调联动,依法履行流域保护管理的相关职责;坚持执法主体不变、执法权能不变、执法体系不变的原则,加强河流日常动态监管,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今年年初以来,莆田市针对水环境问题联合督导发现并整改涉河问题200余个。
莆田市全面推进依法治水工作,创新司法合作,积极探索建立“河湖长﹢法官﹢检察长﹢警长﹢督查长”联动工作机制,在福建省率先实行司法服务保障河长制工作站制度,推行河湖警长制和“5﹢X”木兰溪全流域系统治理日常监督联席会议制度,与公、检、法部门全面协作配合,司法联动共护幸福河湖。
今年年初以来,莆田市共出动警力500余人次,巡航150余航次300多平方公里,破获、查处生态类刑事、行政案件7起,刑事、行政拘留10人。
云端互动,打破信息孤岛
7月23—24日,在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木兰溪全域数字化治理平台出现在数字中国建设成就巡礼专题展的巨幅画卷之中,为人们展示了科技赋能、智慧管河、生态治理的新范本。
木兰溪流域水质监测巡河无人机,采用低空应用,结合5G蜂窝、4K﹢ VR、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集数据采集、存储、计算及分析一体化作业,形成低空生态监控体系,赋能“天空地”一体化水环境监控。
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涉及市、县、乡等多个层级和水利、环保、住建、自然资源等多个部门,信息孤岛问题难免存在。
近年来,莆田市结合“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推动科技赋能治水,利用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无人机等技术手段,探索建立智慧河长综合管理系统,初步构建“天、空、地、人”立体化监管监测监控网络,发挥数字信息技术的实时性和高效便捷性,有效破解了河湖管护信息孤岛问题,开启智慧管河护水新模式。
目前,运行的莆田市智慧河长综合管理系统包含莆田市智慧河长综合管理平台和“莆田河长助手”巡河App,覆盖全市所有河流,建有23个视频监测站点,接入60余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基本实现了对全市河湖情况的实时监测。
对河湖情况的实时监控、数据收集只是前期工作,发挥平台的综合管理功能实现“三管齐下”———一张蓝图管河、一条轨迹管人、一个标准管事,莆田市河长办副主任蔡开国说,莆田市智慧河长综合管理平台整合汇聚多部门多类型数据,打造了河湖数据资源中心,实现了对水污染源实时监管,同时借助管理平台,更实现了对河湖长、河道专管员巡河履职和涉河问题整改情况实行常态化管理和动态化跟踪。
莆田市上线智慧河长综合管理平台和巡河App,有效助力全市各级河湖长、河道专管员在线巡河履职,记录巡河发现问题及处理流程,形成了可追溯巡河日志,构建了“巡河、发现、交办、反馈”的“全闭环”工作流程,促进问题高效解决。纵向上基层河长可以将重大问题提交到市级河长,横向上河长可以把问题提交给相关部门,打破了行业、区域限制,顺畅了上下游、左右岸联系,实现了“无梗阻”交办处置。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黄德元说,“莆田必须切实形成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全社会关心参与的河湖管理格局,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各项任务,高质量建设造福人民的生态河、智慧河、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