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玫瑰色的晚霞吻着夕阳,呈现火焰般的嫣红。我披一身霞光,悠悠地徘徊在晋江双溪口河畔。远处的金鸡拦河闸横亘于波光粼粼的金溪之上,潺潺的金溪水,像流淌千年的海丝血脉,奔流不息。巍巍九日山,记载了古邑丰州的历史厚度,也见证了金鸡拦河闸的历史兴衰。天竺高僧拘那罗陀曾在这里“泛舶西引”,宋代理学家朱熹也曾乘着一叶小舟在金溪夜月中遣怀赋咏,晚唐学士韩偓亦曾遥望金溪诗兴大发……生命路上,红尘过往,多少来来去去,都如同一瞬霞光,转眼都成过客,而这一发轫于晋代的文人骚客吟诗作赋之地,历经朝代更迭,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自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始,有乡贤江松、江谨造船相连,在船身铺上木板,通商两岸。南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泉州郡守叶适恭请延福寺僧侣和石亭寺和尚募集善款,在九日山下搭建浮桥,连接金溪两岸,以通行人。有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进士诗颂《题金鸡桥》:“松间遥路紫云堆,几劫江山气数回,徒倚栏杆怀往事,满溪惟见野花开。”后有元代名士欧阳至诗作《题金鸡桥》:“寻诗谢客登山去,载酒庞公上冢回。落日金鸡桥上过,瘦筇间拨碧云开。”
到了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知州胡器重修金鸡桥渡,并登临九日山远眺金溪,写下“云影半岩来紫帽,江流一道透黄龙”的优美诗句。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年末,一场大火把金溪上的浮桥烧成灰烬。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泉州知府徐源率部巡察至金溪,见浮桥尽毁,两岸居民涉水而过,多有怨言。徐源便立即召见南安县令马璲,命其筹划复建,并委派精明能干且德高望重的老者黄裳监督、乡贤黄葵、陈继明募款赞助。马璲星夜召集工匠商讨复建事宜,工匠连夜赶制图纸,工程紧张有序地开展,不久桥梁落成,两岸百姓烹牛宰羊庆祝大桥落成,为感谢知府大老爷为百姓做好事,一路敲锣打鼓欢欣鼓舞至知府衙门。然而此时,知府徐源却因为父母病故需回乡奔丧,无法参加大桥落成庆典。
明正德四年(1509年),金鸡桥再毁于火,两岸百姓再一次无法顺畅通行。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王豫任泉州佥事,他倡议将大火残存桥址拆墩筑坝截流,凿渠引水灌溉晋南农田。其水利计划基本上就是今天旧金鸡闸和南渠的蓝本。后因王豫调任他处,该工程就此耽搁。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南安县令蒋如金下令重修金鸡桥,两岸复通。明天启三年(1623年)登科进士有诗《题金鸡桥》:“谁将玉镜挂江浔?一望烟光草树深。影落虹桥披巨练,风来兔魄散流金。凌波片叶潮初到,隔岸疏钟响乍沉。蹑屐追随跨胜事,湛湛露色生相侵。”
金鸡桥先后经历10次大火,10次均毁于火灾之中。万历年间布衣诗人黄克晦感慨:“桥断天鸡何处舞,江空野鹤有时闻”,万历登科进士史继偕诗颂金鸡桥:“逶迤远势卧长虹,西引地形接郡雄。一日舆梁思惠政,万年舟楫属神功。”
时代变迁至清代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南安知县李廷基复修金鸡桥,金溪两岸再次互通。隐士陈石钟诗颂《李邑侯新造金鸡桥》:“巧匠工成巨浪吞,弦歌暇日度高轩。何须鸟鹊秋前坠,恍似龙螭雨际翻。带映长江推保障,襟连瀚海作篱籓。他年好把桥名李,腾阁苏堤号尚存。”
如今,金溪两岸景色变迁,但从这些古诗词中却不难看出,当年的金溪一路水势萦回,流水淙淙,两岸松涛阵阵,远山绰约;云天水色,金溪夜月,令人流连忘返。古人携酒上山,对酌远眺,秋风劲舞,波光粼粼,曲径蜿蜒,野花遍布,金溪桥美景尽收眼底。
绿水悠悠,蕴藏千年历史积淀;波光粼粼,闪耀先贤智慧灵光。南宋以来,民议“破金鸡,灌晋南”,但终难实现。长期以来,晋南大片农田不得不依靠沙塘、盈塘、洑田塘等古老水利工程灌溉,而这些工程由于水源短缺、工程失修等原因,不能抗御旱涝灾害侵袭,农业经常因灾失收歉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委政府对兴修水利十分重视。1954年适逢秋旱,由副县长刘基固任指挥的晋江县水利建设指挥部组织晋江49个村、近万名群众,自金鸡桥下动工挖掘从南安金浦村到晋江青濛村11.5公里的渠道,真正实现了“破金鸡,灌晋南”。1962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对“破金鸡,灌晋南”一事欣然称颂,并撰写了长达150余字的《金鸡水利工程记》。据说当初郭老在写完碑文后,发现宣纸还剩余两行空间,于是灵感突来,又提笔添加了“金鸡唱,灌青阳。晋江入渠,浩浩荡荡。益地增产,幸福无疆。金鸡吟,产黄金。内涝归海,海波不侵。党之功德,天高海深”这首小诗,和碑文“天衣无缝”。金鸡水利纪念碑现立于晋江市江生路。
1963年至1965年,旱灾频频发生,福建省委、地委决定在山美水库尚未复建之前,先行动工兴建金鸡拦河闸工程。金鸡拦河闸于1965年10月在古金鸡桥遗址上动工兴建,到1967年8月基本完成。拦河闸总长327米,设水闸28孔,每孔净宽10米。整个拦河闸主要采用花岗岩砌筑,第一孔水闸下游建船闸一座,闸墩上游建人行桥一座。拦河闸水下施工正值寒冬腊月,民工们跳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围堰堵口,即使是在风雨交加的下半夜,抢险、打桩也是常有的事。寒冬深夜,金鸡工地上却是灯火辉煌,劳动号子和马达声响彻云霄,工地最多人数达12000余人,晚上指挥部一个电话,第二天成千的劳力就到场,当时工地上有句话“金鸡战鼓一响,各行各业争相支援”。
2004年,经福建省水利厅安全鉴定,金鸡拦河闸属三类闸,急需除险加固或重建。重建建议亦被列为当年政协重要提案之首,市委决定重建原金鸡拦河闸。2005年4月,金鸡拦河闸重建工程在金鸡拦河闸下游500米的地方正式动工。2007年4月金鸡拦河闸重建下闸蓄水。新闸总长744米,共有水闸15孔,旱桥27孔,正常蓄水位7.5米,兴利库容1260万立方米,枯水期可增加供水量近1亿立方米。重建工程将海丝文化与现代建筑构架相融合,圆融优雅,空灵无比,为国内少有的建筑,与全国AAAAA风景名胜区九日山相衔接、相辉映,成为泉州市水利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和旅游新景点。随着泉州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金鸡拦河闸已经成为晋江下游水资源配置中心,担负着为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和保障的重任,被誉为泉州经济的“水龙头”“泉州人民的生命闸”。2012年,金鸡拦河闸枢纽工程荣获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
一湾碧绿的江水蜿蜒东流,滋润着两岸平畴沃野。漫步江畔,绿柳拂面,一群白鹭在江岸翩然起舞。俯首戏水,于潋滟的水光中,隐约可见倒映着的新闸神姿,如飞翔之蝶,乘风穿越;又如神龙之翼,奔向东南。一座年轻的拦河闸如雄鹰展翅般横跨于江面之上,在万顷碧波中展示着它的神韵……抬头望去,唯见嵯峨黛绿的九日山环抱如钳,山势峥嵘,绿树滴翠,山空鸟语,幽趣横生。“昨游九日山,散发岩上石。仰看天宇近,俯叹尘境窄”,朱熹携友游九日山写下如此豪迈的诗句。
“神龙翔于水,千帆竞过江。”在这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中国祈风仪典的发源地,因这金鸡桥而衍生出的“金鸡斗黄龙”等动人传说越发引人遐想。名山古刹,海潮声起,九日山在历史沉淀中愈发沉着。以崭新面容矗立在泉州母亲河——晋江之上的拦河闸,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传颂着金溪弦歌不辍的华章,延续着金鸡拦河闸人执着奋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