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水利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福建日报:厦门打响小流域综合治理攻坚战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19-09-03 16:02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今年7月8日,厦门市发出总河长令,加快流域、湖泊污染源系统整治,推动河湖岸线生态修复,打响了为期两年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攻坚战。

让江河湖海永续利用,向生态要效益,向管理要成绩。

近年来,厦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潜心研究小流域科学系统治理方法,河长制、湖长制的管理实现了全覆盖,业已涌现出以海沧新阳主排洪渠、同安东西溪等为典型代表的一些好做法、好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正悄然形成。

生态治水典范

水系变身湿地公园

青草飘摇、烟波渺渺;花树成荫,相映成趣;在这里,移步看景,处处皆是风景。家住同安古城的市民吴国成现在每逢傍晚,就爱到东溪附近的湿地公园走一走,吹吹晚风,散散步,欣赏溪边的美景。

老吴的惬意,是同安很多市民的切身感受,而这一“河畅、水清、岸绿”的美景呈现,得益于一连串城市水系基础改造工程的实施:

河水改善——建设东桥古城墙跌水解决溪流生态流量不足,营造出景观水体,生态清淤、截污纳管、种植丰富多样化的水生植物,净化了水质,既解决了水质黑臭问题,还顺带产生了生态景观效果;

河床改良——优化河床、营造江心洲并修复水生生物群落等,解决了困扰多时的河床淤积,生境破碎、多样性减少,行洪不足等问题;

河滩恢复——营造深潭浅滩、泛洪漫滩、生态缓冲带,建设亲水景观及健身步道,解决了违占违建违种等问题;

河岸修复——确保行洪安全的前提下,补种丰富多样化的水生植物,融合东溪公园、梅山公园,建设园林生态护岸、构建健身步道及景观亲水休息平台,破解了河岸乱建乱倒、亲水性差等问题;

而最终让东西溪完美蜕变的,还要归功于生态湿地公园建设整体理念的引入。

巧手匠心。在水利工程、市政园林建设者对这一系列河水、河床、河滩、河岸做了生态措施技术处理之后,巧妙地通过东溪水系把同安古城(一城),梵天寺以及梅山寺(两寺),双溪公园、东溪公园、梅山公园、禹洲湿地公园(四公园)囊括其中,串联起禹洲湿地、五显湿地、梵梅湿地、古城湿地,最终建成了43万平方米同安最大的带状湿地公园,市民“我家就在湿地公园”的美好愿景,从图纸变成了现实。

同安沉淀下来的典型经验很多,譬如,率先全省开展生态法庭,以法治河,全省首例以政府为原告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就发生并完成在这里;“一把扫把扫到底”的管养机制,让全区河道保洁率达到100%;政府购买服务,引进专业技术机构对全区四条流域环境定期督导;“2+2”模式,即每半月巡查两条流域,每个月对四条流域巡查一遍,实现全覆盖不留死角巡查。

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最终让市民获益。提升流域水环境,改善城区环境,生态修复的结果,是水利领域行洪安全和市政领域景观休闲的完美融合。“我们的目标,是让附近的市民、村民得到极大的获得感,最终建成‘百姓富、生态美’的高颜值流域。”厦门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海绵理念治河

“黑水河”到“亮丽渠”

海沧区新阳主排洪渠黑臭水体综合治理进程,是一个大大的惊叹号,是一条由“黑水河”到“亮丽渠”华丽转身的蜕变之路。

作为国家部委挂牌督办的黑臭水体,新阳主排洪渠是厦门市副中心马銮湾新城最为重要的城市内河,全长约4.3公里,末端与海域直接相连,属典型的感潮河段,自建成以来从未进行过系统整治,渠底淤积严重、水体发黑发臭,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水体自净能力丧失,甚至有媒体发表过题为“一沟黑水向东流”的文章,被居民戏称为“黑水河”,其水环境治理难度可见一斑。

2015年,海沧区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为契机,紧扣海绵城市“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三段论方针,推进新阳主排洪渠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并将其作为马銮湾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及海沧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建设“美丽厦门”的重要战略举措,2017年底顺利消除黑臭,至目前水质保持稳定,完成了从“黑水河”到“亮丽渠”的完美蜕变。

据介绍,该区充分运用海绵理念,合理统筹灰绿设施建设,对上游地块进行海绵化改造,包括道路、小区、公建配套等源头改造项目;对沿线问题排口进行截污纳管、末端调蓄,共建设2座调蓄池、改造16个问题排口;沿岸建设海绵型带状公园、4万平方米雨水台地,有效减少了面源污染。

改造完成,如何让流域治理长治久清?如何用机制确保污染源头不死灰复燃?

海沧的做法是,从排口日常监管、水质定期检查、河道执法巡查以及黑臭水体投诉核实等各个方面入手,强化监督管理河道水系。河长办牵头,城管中队、城管办、环保站等各部门密切配合,建立权责明确、措施到位、监管有效的污染源后续监管长效机制,防止污染源回潮,巩固整治成果。

溪畔,芳草萋萋,鲜花含笑,沿溪而建的休闲步道,闲暇时节,市民漫步其间,不胜畅意;溪中,溪水清澈,鱼儿穿梭浅出;溪面上,白鹭飞回,往来翱翔。

因为监管有效,执法有力,以过芸溪为代表的整治后海沧小流域,呈现出一派水清、岸绿、景美、民富的动人景象。

河长湖长领导

制度管理全覆盖

近日,厦门的微信朋友圈出现了一位来自翔安区内厝镇基层的“红人”,在由省河长制办公室组织的福建“最美基层河长”的网络投票评选中,作为厦门的四名候选人之一,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亚祥呼声很高。

九溪是厦门目前正在整治的9条溪流之一,而位于内厝的莲溪正是九溪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在5年前,在当地人看来,这还是一条“黑臭水沟”,而今,这里,鱼翔浅底,河畔青草摇曳,生机盎然。

“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关键在排口。”黄亚祥看得很准,抓得很实,内厝要发展,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要先行,“推行好河长制,就是要把枯燥的巡河变成河(段)长们繁重工作中赏绿水青山、呼干净空气的美差”。

抓基础,积极落实辖区小微水体、河道“四乱”、入河排口等基础数据排查;虑长远,杜绝面子工程和应付工程,委托制定受污染水体系统治理方案;抓项目,开工建设莲溪一系列安全生态水系工程,进一步提升水质;强景观,建设莲溪“十里桃花”滨水景观带,将流域治理成效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打造“水美业兴新内厝”,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在梳理厦门水环境治理经验时,有两条经验格外清晰,最引人注目正是河湖长制度组织系统的全覆盖,以及注重全局的系统治理。

厦门实行的是双河长领导机制,全市配置市、区、镇街级河长70名,副河长48名,同时全面建立全市6个区和33个镇(街、场)的湖长制,独立设置了44名湖长。全覆盖的干部队伍,配套的六项工作机制,让河道治理的组织主体健全,活力凸显。

河长制的全面推行,让厦门的河湖水质明显改善,省级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100%,10个国省控断面全部达标,3个劣V类断面水质均已达标、正式销号,全市6个黑臭水体水质均已消除黑臭。而安全生态水系、带状公园、慢行步道的建设,使河道变美,更大大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

此外,2017年,厦门完成全市溪流“一河(湖)一档一策”编制。2018年,聘请国内顶级专家对9条溪流和筼筜湖、五缘湾编制水体系统治理方案,并分期分批形成项目实施清单,系统治理的顶层设计,也让各种创新举措的出台,有枝可依,有本可溯。

根据此次2年小流域综合治理攻坚战目标要求,2020年厦门将基本消灭劣V类水质,届时全市9条主要溪流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将达87%以上;完成9条溪流465公里河道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提升水系安全生态,助力乡村振兴。

生态厦门,绿意盎然。

附件下载: